鏖战再升级!Maxeon与爱旭BC专利侵权案第二次庭审速递

随着碳中和目标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太阳能领域技术竞争日趋白热化。近日,TCL中环子公司Maxeon与中国爱旭太阳能围绕全背接触电池技术的专利诉讼迎来关键节点——德国曼海姆地方法院已于8月29日举行第二次庭审。

此前5月13日,Maxeon主动终止了荷兰海牙上诉法院的诉讼程序,将其欧洲专利维权重心聚焦于统一专利法院(UPC)和德国曼海姆地方法院,旨在利用UPC判决的跨成员国效力以及德国专业法庭的高效审理机制,实现更具战略纵深的知识产权保护。

曼海姆首次庭审回顾:技术争议分歧待解

双方跨越多个司法辖区的专利纠纷始于两年前。2023年11月15日,Maxeon于曼海姆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爱旭及其德国子公司Aiko Energy Germany GmbH、Solarlab Aiko Europe GmbH以及分销商Memodo GmbH的产品侵犯其欧洲专利EP 2 297 788 B1(下称“EP788”),该专利的核心是一种名为“BC”(Back Contact,)的太阳能电池架构。与传统设计不同,BC技术将正负电极均置于电池背光面,消除了正面栅线对光线的遮挡,从而显著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和发电量,被业界视为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技术之一。

2024年11月8日举行的第一次庭审中,双方的核心争议点集中在对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书中部分技术特征的解释。Maxeon与爱旭均提交了详细的检测报告和专家意见,并相互提出质疑。

法庭在评述中,对于其中一些争议点偏向采用有利于Maxeon一方的解释。然而,对于另一些争议,法院难以直接做出判断。为确保技术事实的准确性和判决的公正性,法官倾向于指定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专家对相关争议技术特征进行测试和评估。

对于爱旭在庭审时未能完全回应的问题,法院准予爱旭在庭审后的指定期限内做出答复,同时也给予Maxeon回应的机会。在双方完成书面答辩后,曼海姆地方法院做出决定于2025年8月29日举行第二次庭审

知产前沿获悉,2025年8月29日,当地时间上午10点钟,曼海姆地方法院举行了庭审。开庭时,主席法官对案件进行了陈述,也发表了法庭对于案件的初步看法。法庭重申,对于2024年11月8日庭审中的两个正义技术特征,法院的观点没有改变。即,法院对于第一个争议技术特征的解释依然有利于Maxeon,而对于第二个争议技术特征,法庭倾向指定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专家来进行评估。

庭审过程中,爱旭方面代表律师对两个争议点进行了大段的陈述。对此,法庭并未直接采信。主席法官表示,对于第一个争议技术特征,法庭的观点未有变化;对于第二个争议技术特征,法庭无法依据双方所提出的检测报告和专家意见做出评断,会指定专家进行评估。

庭审最后,法庭给与爱旭方面四周的时间,对Maxeon方面提交的书面文件作出回应。法庭同时表示,将于10月份签发关于指定专家的法庭命令。

依照德国司法实践,在法庭签发关于指定专家的法庭命令后,双方均有机会向法庭推荐专家。之后,法院会决定聘用哪一位专家来进行评估工作。此一指定专家以及专家评估的程序将使案件推迟大概半年左右,即一审判决将在2026年春季或夏季才会做出。

考虑双方之间同时进行的UPC诉讼案件,这一时程安排基本符合Maxeon在其声明中所提及的策略——“鉴于统一专利法院在案件处理效率方面的优势,以及UPC案件的判决能够基于欧洲单一专利直接在包括荷兰在内的多个UPC成员国生效,Maxeon决定撤回在荷兰的上诉。”——即利用UPC高效的案件审理机制坚决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此外,由于本案中的第一个争议技术特征与UPC案件中的争议技术特征相同,本案法官再次确认有利于Maxeon的解释,无疑将使Maxeon在UPC案件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欧洲辖区“专利攻防战”多线并行

为应对Maxeon侵权诉讼,爱旭于2024年1月29日在德国联邦专利法院提起了针对EP788专利的无效诉讼程序,意图从根本上挑战EP788的有效性。知产前沿根据采访获悉来自律师的记录和判断,联邦专利法院于2024年7月9日下发了针对该专利有效性的初步意见,认为涉案专利可以得到部分维持。若该初步意见最终获得确认,爱旭的部分产品或仍将落入EP788的保护范围之内。(不代表本媒体观点,具体结论应遵照法院最终判决)

联邦专利法院同时给予双方机会,就初步意见做出评述,并分别就对方的评述做出回应。目前,双方均就该初步意见提交了各自的评述和答辩。2025年5月8日,联邦专利法院签发命令,将于2026年5月7日举行口头审理。

Maxeon与爱旭方的纠纷扩展至欧洲多地。2023年12月,Maxeon在荷兰海牙地方法院针对同一专利(EP788)对爱旭提起临时禁令程序。2024年5月,荷兰海牙地方法院作出了不批准临时禁令申请的判决。Maxeon随后提起上诉,但于2025年5月13日主动选择不再继续上诉程序。Maxeon的发言人表示,此举系战略调整。

EP788的同族专利EP 3 065 184 B1(下称“EP184")亦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爱旭曾于2024年3月在UPC巴黎分庭针对EP184提起无效诉讼,后于同年7月撤诉。Maxeon于2024年6月就EP184对爱旭及其欧洲合作伙伴提起侵权诉讼,UPC官网显示,本案(UPC_CFI_336/2024)的公开口头听证会定于2025年12月17日举行。Maxeon看重UPC的高效率、低成本和判决统一执行等优势,为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已按法院要求缴纳全部保证金,总计达到20万欧元。

创新驱动与全球布局:光伏产业的升级与博弈

当前,中国光伏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正经历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领导者”的身份转变。

根据欧洲专利局发布的数据,在2000年,中国申请人仅提交了18项被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专利;而到2022年(有完整行业统计数据的最近一年),这一数字已激增至5000余项。在电池和太阳能领域,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传统技术强国,专利申请量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且高质量专利的比例不断上升。[1]

本案中,Maxeon曾是美国SunPower公司的全球制造与销售业务部门,后于2020年与SunPower分拆独立上市。Maxeon不仅继承了SunPower在BC等高效电池技术领域20余年的研发积累和超过2000项专利,更融合了中国强大的制造和供应链能力。而爱旭作为国内光伏新秀,凭借BC技术在电池片领域迅速崛起。爱旭持续深耕N型技术路线,不断推动产品转换效率提升,近年来,爱旭积极推动从专业电池片生产商向一体化组件供应商的战略转型。

专利对抗升级背后,是光伏产业整体面临的严峻现实。2024年,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组件价格暴跌,全产业链陷入“越卖越亏”的困境,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的价格跌幅分别高达39%、50%、40%和29%,部分组件价格甚至低于0.6元/W。这一背景下,光伏头部企业通过专利诉讼捍卫高价值技术,构建竞争壁垒,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市场向高效N型技术集中,已经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抢占高端市场的关键战略筹码。

光伏行业对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共识正在不断增强,曼海姆法院此次对技术争议的处置方式,或将为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创新路径提供重要判例参考。未来,中国企业不仅需以技术实力开拓市场,更需凭借成熟的知识产权策略来巩固创新领导地位。正如全球太阳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Sonia Dunlop所言:“中国持续引领全球太阳能转型的步伐,但没有哪个国家或公司能独自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行业团结一致、携手合作,创建公平且有韧性的供应链,共同开拓潜力无限的新市场。”[2]

编辑:Sharon